據中國鄉村之聲《三農中國》報道,有機食品因為無污染、口感好而受到追捧,同時因為產量較低,所以價格也更高。于是,一些人就打起了假冒有機食品的主意,把綠色食品、無公害食品與有機食品混在一起銷售,甚至出現“花錢買認證”的行為。
如何規范有機食品市場?又如何辨別真正的有機食品?今天的《農經漫談》請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來談一談。
眼下,越來越多的綠色食品、有機食品、無公害農產品走進我們的生活。雖然這些食品在價格上要貴一些,人們對這類食品還是“情有獨鐘”。但不可否認,市場上有些所謂的“安全健康無公害食品”也是魚龍混雜,很多人對什么是綠色食品、有機食品、無公害農產品也是傻傻分不清。最新的一項調查現實,有50%以上的的受訪者表示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有機食品;近70%的受訪者覺得“有機食品”名不副實的現象比較多。
提起有機食品,我想起了前幾年在市場上銷售很火的一種蔬菜“有機花菜”。這種長得松散的花菜,標上“有機”二字和令人咂舌的價格,顯得非常“高大上”,也一度成為菜品中的“貴族”。似乎蔬菜只要被冠上“有機”二字,就能在市場上賺足風頭。松散的“有機花菜”真的是“有機”的嗎?市場賣得貴的蔬菜就一定是有機蔬菜嗎?我覺得未必。作為普通民眾,如何辨別有機蔬菜呢?最好的識別辦法就是看食品包裝上是否有“有機食品認證標志”。
但是,現在問題來了,在我國,有機食品認證“歸市場”,由第三方機構來完成。但是這些認證機構同時也是商業機構,他們需要營利,這就有可能產生認證機構自律不足,商家花錢買認證的問題。據說,便宜的花6000元錢就能把認證辦理下來。另外,我國目前對有機認證采取的辦法是先認證,后生產。認證機構對土壤、空氣、水和種植方式進行認證后,發放證書,核準產量,確定期限,批準生產,這就可能會產生認證之后疏于過程管理的現象。
有機食品比普通食品在價格上要高出一大截,但很多消費者對于有機食品缺乏足夠的了解。利潤驅使下,某些不良商家在“有機”身上動起了歪心思。傍名牌、買證書、蹭“有機”,“掛羊頭賣狗肉”,濫竽充數、以次充好、名不副實,也就造成了市場上有機食品亂象叢生的現象。也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:“有機食品”怎么就淪為“投機食品”?調查現實,近70%的受訪者認為原因是認證機構沒有盡到監管責任,近70%的受訪者認為認證機構“重認證、輕管理”,對有機食品缺乏后期的跟蹤檢查。而60%的受訪者認為是有機食品售價高,一些不法商家為了利潤弄虛作假。
從根本上來說,要讓有機產品“真有機”,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發力。首先,政府部門要肩負起認證和監管的雙責,堅決打擊有機證書商業化運作等不法行為。同時,政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有機農業上的補貼、引領和幫扶。監管建設到位是保障,而行業更要有良好的自律,作為生產者,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,而不講究交易的公平與誠信。而作為消費者,要加強對于有機的認識和相關的知識積累,不僅有利于更好地做出獨立的判斷和選擇,也能提升消費者自身對于健康飲食的認識。